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19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视对口援助的山南地区的发展稳定为己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力支持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湖北省援藏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以及省援藏工作办公室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民宗委等25个省援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协调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4个对口支援市积极参与援藏工作,总结出了“武汉立体援藏模式”、企业援藏“华新模式”、“武汉西藏中学教学理念”等先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今年8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会见湖北省党政代表团时肯定地指出,湖北省援藏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对口援助西藏的前列。
山南经济发展,有湖北援藏的一份功劳
为促进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湖北省克服自身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前六批、共10.4亿元援藏资金,建设涉及市政、交通、财源、产业、新农村和科教文卫等方面的项目389个,培养培训各类人才5383人,极大地促进了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2004年,湖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在山南地区建设了华新水泥产业链项目,开创了企业援藏“华新模式”,使内地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机制输往山南,除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外,还带动了运输、服务、电力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华新模式”的带动下,近年来,湖北大冶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稻花香集团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山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8月,湖北丰华能源公司在山南地区开工奠基,标志着企业援藏“华新模式”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山南地区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上,多家湖北企业与山南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推进了鄂藏两地的经贸合作。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15亿元,同比增长12.4%;地区财政收入完成5.98亿元,同比增长52.9%;税收收入完成11.17亿元,同比增长100.7%,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不得不说,这其中有湖北援藏工作队的一份功劳。
积极驻村进寺,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多年来,一茬接一茬的湖北援藏干部,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嘱托,讲政治、讲党性、讲团结、讲奉献,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他们始终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作为援藏工作的首要职责,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守岗位,履职尽责。
在各个维稳敏感时段和重要节点,湖北援藏干部带头深入社情复杂的地区、乡村、寺庙蹲点,为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拉萨“3·14”事件以来,广大援藏干部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觉悟,树立了湖北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涌现了“优秀援藏干部尤喜贵”、“拐杖书记周耕”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后,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他们认真做好基层政权建设,积极驻村驻寺,协助城镇网格化管理,开展“联户平安、联户增收”的双联户创建等强基惠民工作,着力夯实群众基础。目前,山南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然有序,宗教活动场所秩序井然。
坚持倾斜政策,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在援藏工作中,湖北省注重把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农牧民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19年来,湖北先后选派11批医疗技术人员赴山南开展传帮带,帮助筛查、救治先心病患儿,进行全民健康体检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爱心助学、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的许多实际困难。
近日,在湖北省政府召开的省援藏工作专题会议上通过的《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修订方案中,湖北将对口援藏资金按2:8的资金比例向基层、向民生倾斜。《规划》明确,2014年至2015年,湖北援藏项目有19个,总投资额1.89亿元。其中,向受援地区基层、农牧区和农牧民的直接投资将占总投资的81.93%,这些项目、资金涉及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市政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五大领域。
“输血”变“造血”,打造不走的人才队伍
19年来,湖北省累计选派出的7批、465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事业心和业务能力强等优势,为山南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湖北为深化智力援藏,每年投入资金600万元,采取培训、挂职等方式,为山南培训各类急需人才。《规划》中明确,从2014年开始,湖北省每年将安排受援地区选派的30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或优秀科技干部,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50名农牧、林业、水利、医疗卫生等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属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每年安排7名受援地区在职干部到省属高等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每年为受援地区培训乡镇干部不少于70人次;每年为受援地区培训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不少于150人次。这一系列措施,将推动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转变,积极为山南培养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2013年11月8日《中国民族报》三版头条刊登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