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动态
在线投稿
yzxh2025@126.com
在线留言
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12002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大东门5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援藏动态
雪城山南 援藏传奇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8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雪城山南 援藏传奇

——湖北全面对口援藏20年纪实

    湖北日报讯 (文 周呈思 图 李溪)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我省从1994年起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援藏工作指示精神,举全省之力加强对口援藏。同时,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优势,着眼培养长期建藏人才队伍,着力实施智力援藏,为增进受援地区人民群众福祉、加快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援藏工作20年来,我省派出援藏干部7批321人。教师、医生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18批共328人,援建项目410个,累计援助资金14.998亿元。2010年以来,我省落实中央1‰援藏资金不折不扣,圆满完成了中央赋予我省的援藏任务。
    在历届援藏工作队的不懈努力帮助下,山南地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年间,山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地区人均期望寿命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36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八九月间,本报记者随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山南地区,实地探访这片美丽的雪域高原,真切体味到藏族百姓对湖北亲人的感念和祝福。返鄂后的2个月里,记者对历届援藏干部进行了持续采访,亦深深感受着湖北援藏人对那一片土地及同胞的真挚情谊。

    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感情投入
    把山南当作我省一个市州对待

    20年来,从长江流域到雅鲁藏布江两岸,雪域高原上,一批批荆楚儿女,不畏艰辛,在对口支援山南的实践中,开创了以干部、人才援助为龙头,以资金、物资援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援藏工作格局,写下一份湖北特色的援藏答卷。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实施对口援藏,我省与湖南、安徽、中粮集团公司共同对口支援山南地区。不久,我省派出第一批援藏工作队。20年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长治久安出发,明确提出“把西藏山南当作我省一个市州对待”,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感情上投入。
    每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一次援藏工作会或专题办公会,研究解决对口援藏工作的重大事项,并派出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带队的党政代表团赴藏考察援藏项目实施情况,看望慰问各族群众和援藏干部;省直相关部门及各市州积极支持配合,派出骨干力量赴藏,并源源不断输出专业技术人员。
    援藏干部人才就是湖北与西藏的血缘纽带。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做好援藏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他嘱咐每位援藏干部,要牢记责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省长王国生强调,援藏干部人才肩负着6000万湖北人民的重托,要把贯彻中央发展战略,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20年来,我省先后选派7批共321名党政援藏干部和50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藏工作,援助资金13﹒4亿元,援建项目410个,为西藏山南地区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山南地区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4.8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6.6亿元,增长18倍。
    我省还不断扩大对口援藏工作外延,深化对口援藏内涵,实行部门对部门、县对乡、乡对村等结对帮扶,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型的援藏工作格局。
    湖北是科教大省,开展智力援助,是我省开展援藏工作的最大优势。我省全面推动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对口援藏,建立了“1对1”智力援藏模式。全省3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对口援藏,一批批专家学者深入山南地区调研指导、献计出力。
    我省还积极实施“请进来”援藏行动,近10年来,山南地区共有干部和技术人员55批次、500多人到湖北进行培训。目前,在湖北高校就读的西藏籍大学生1691人,每年省、市用于湖北西藏中学的配套办学资金1700多万元,西藏中学在校学生规模逐步扩大,连续5年在全国高考中一类本科上线率达到了100%。
    湖北援藏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在今年8月25日召开的中央援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我省产业援藏典范“华新模式”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点名表扬,三位援藏干部受到中央组织部表彰。
    20年,弹指一挥间。行走在山南大地,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一声声美好的祝福,一张张盈盈的笑脸,舞蹈像展翅的雄鹰一样雄健飘逸,歌声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舒展。

    远方的亲戚来了,穷根子被拔掉了
    湖北的驻村干部有能耐

    记者踏访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下洛村时,正值当地一年一度的望果节。藏民们用古老的仪式盛装欢庆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60岁的曲珍笑眯眯地看着族人们舞蹈。自从湖北援藏工作队来到下洛村,这个最贫穷老人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曲珍和老伴身体不好,房子破旧不堪,一家人跟牲畜挤在同一屋檐下,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还因为孩子上学而欠下一大笔债务。6年前,当时担任曲松县委书记的湖北援藏干部柯东海来这里走访时,为她家的生活境遇感到焦急,当即决定住进来。“柯书记用自己的工资帮我们还清了5000元贷款,还帮孩子凑上了去内地读书的学费。我们家从大米、酥油、糌粑,到暖瓶、砖茶,都是柯书记和驻村干部们你一包我一担地送过来的。”曲珍抑制不住地激动。
    曲珍告诉记者,当柯东海决定要在她家住下时,她家甚至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还是驻村工作队到县上的超市买来的。如今,这床被子被老人放进了佛堂。
    入住困难农牧民家庭,切身体会群众疾苦,面对面解决实际困难,是湖北援藏工作队的一种工作方式。“只要听说是湖北来的客人,我们就觉得是远方的亲戚过来了。”下洛村支部书记索朗次仁告诉记者,在这里待过的湖北驻村干部,下洛村没人不认识他们,特别是贫困户。
    以前,整个村子一到雨季,路面就变得坑坑洼洼。而如今,一条宽阔平整的马路从县道接驳处直通山脚各村组,全村247户,每家都实现了通沼气、通电、通卫星信号;以前全村仅有一个饮水点,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走在村里的大道上,两旁的藏民居都被修葺一新,每栋民居都还有个小院子。“以前我们都是楼上住人,楼下住牛,湖北援藏工作队为我们每家提供了2万元的房屋补贴,连木料都是工作队提供的。大家都修缮了自己的新房,人畜混居的情况都消失了。”索朗次仁说。
    去年,驻村工作队通过地区扶贫办获得了投资额达80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全村近2000亩的土地统一平整后,村里购置了2台收割机,下洛村从此告别了刀耕时代。
    为帮助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在湖北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当地从民生资金里拨出50万元,让村委会和致富带头人带着大家种植经济作物,如今,一大片一大片的苜蓿草已成为这片高原上独特的风景。苜蓿草和青稞的收入比是3比1。一旁,正在投建的黄牛改良基地将承载起村民们新的希望。“帮扶只是手段,我们驻村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致富机会,让村民们自力更生,实现家庭经济自主,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柯东海对记者说。
    下洛村驻村队队长王贞告诉记者,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扩大苜蓿草种植面积,引进技术人才,试种一些中草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拿奖时,孩子们笑了,家长们流下感激的泪水
    支教的年轻人高原圆梦

    琼结县中学初一教室,传来此起彼伏的英语朗诵声,24岁的支教老师和风帆走下讲台,耐心地为学生们矫正单词发音。
    和风帆是湖北“格桑花”支教队的队长。自半年前他接手这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这门以前被大家认为最头疼的学科如今成了他们最想上的一门课。
    今年5月,为响应习总书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精神,湖北文理学院成立了“格桑花”支教队,选拔出4名优秀党员到山南地区琼结县义务支教。
    格桑花是高原上最普通的野生花,但生命力极其旺盛。
    琼结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藏南谷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780米,最高海拔近6500米。该县有一所初中、五所小学,学校之间相距甚远,师资力量缺乏。这里的学生全部来自农牧区,99%是藏族孩子。
    和风帆分在琼结县中学,教英语、化学、物理。沈盼、戴昊奇分别分在琼结下水乡完小、希望小学,教英语、美术、数学。
    支教老师们还开展课余学习培训班,假期针对成绩困难学生组织家访补习。班上有一名叫罗布仓决的女孩,和风帆每天都要给她讲题,督促她背物理公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个“一看到物理就头疼”的女孩,渐渐喜欢上了物理课。
    王松还深入了解了一批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藏族中学生的情况。他撰写了一份倡议书,为数十名学生联系到了资助人,为学校争取了价值数万元的图书,并在琼结县中学设立了一个针对贫困优秀毕业生的助学基金。
    上大学期间,沈盼就立志做一名教师。毕业后,沈盼去了中国建筑集团,工作、收入渐渐稳定。但为了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停职半年,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沈盼刚来的时候,班上期末考试英语仅有2人及格,在他的努力下,上学期考试已经有26个学生过了及格线。
    “我们会在课外抽时间,给孩子们放电影,陪他们打篮球,在娱乐中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沈盼给孩子们放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电影牢牢吸引了高原上的孩子们,故事中的英语对白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上课时,沈盼就结合电影中的情节教大家英语。
    “乡村学校很欢迎也更需要支教者。”琼结县中学在写给湖北文理学院全校师生的感谢信中说,“当孩子们拿到你们的奖品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家长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是你们把中华民族的美德传递给我们,使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为进一步推动支教事业的发展,9月16日,湖北文理学院与琼结县人民政府签署对口支持合作协议,建立“格桑花”支教团队志愿服务基地,并先期设立20万元的发展基金。
    琼结县希望小学学生白沙拉姆为他敬爱的支教老师写了一首汉文诗:“一捧黄沙/一丛秋叶/一抹纯朴的笑容/都会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我只愿呆在那片黄土地上/耕耘自己的理想/教师,平凡而生动”。

    又一个生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湖北医生撑起山南首家“ICU”

    凌晨1点03分,救护车警笛声划破了乃东县的沉寂,山南地区第一家重症监护室中,年轻的湖北援藏医生甘泉和他的医护团队又开始了一个不眠之夜。“产妇大出血,要从妇幼保健院转过来,我得去抢救了。”甘泉当即中断了记者的采访,匆忙离去。
    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山南地区人民医院,见到了满眼血丝的甘泉和他的藏族学生们。在他们的努力下,病人的生命体征已趋稳定,又一个生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ICU,又称重症监护室,这里集中了最为危重的患者,被人称作“鬼门关前的最后一站”。而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就是每天拆解死神丢向病患的种种杀伤性“武器”。“以前没有重症监护室,这边的急危重症患者一般都转往拉萨市治疗,有的在转院途中就去世了。”当地医生韦刚告诉记者。
    由于人才技术缺乏,山南地区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一直停滞不前。今年6月,湖北医疗队派出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治医师甘泉和十堰人民医院ICU护士孙亮,在湖北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地区第一家ICU,填补了当地空白。
    当地4名医生、6名护士,成了甘泉和孙亮“传、帮、带”的第一批“种子选手”。两人一边主持重要手术,一边指导教学。
    护士拉巴普尺2009年毕业于西藏藏医学院,以前学的是藏医,呼吸机和除颤机等重症抢救设备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但进入ICU不到两个月,在两位老师的耐心帮教下,一般的救治都可以独自上手了。“我到这里学到了好多东西!”拉巴普尺兴奋地告诉记者,送来这里的病人随时要进行抢救,开始的时候几乎全靠两位老师,经常一抢救就是一整宿,“他们太辛苦了!”她说,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拼命学,早一天上手,老师就不会这么辛苦。“他们学习得都很认真。”甘泉摘下眼镜,用毛巾擦了擦脸,“我们还有跟进的培训,很多东西要在实践中来学习。今后即使我们不在这边了,他们独立操作也没问题,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来自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肾内科医生谭德敏创建了血透科,担负起了组建、培训山南地区第一个血透室的工作重任。以前病人要做血透也得远赴拉萨,自从这个科室建立以后,当地人都选择来这里做血透了,为病人减轻了病痛,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两个月前,ICU病房住进了一位19岁的女孩,患有双肾肾功能衰竭,已经昏迷多日,需要每天做肾透析。甘泉、孙亮、谭德敏三人带着大家“轮班倒”,连续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给女孩解决治疗费用,湖北医疗队还自发组织募捐,每个援藏医生都积极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产业援藏,由输血变造血
    华新入藏书写10年传奇

    “我只有初中文化,刚到水泥厂的时候只能做做最简单的力气活儿,湖北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我,公司还选派我去湖北总部参加培训,如今,我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独当一面了!”藏族同胞白玛旺久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
    34岁的白玛旺久是西藏山南乃东县结巴乡人,他从一名水泥公司临时工做起,今年年初升任粉磨车间主任,收入也从开始的每月4千多元上升到现在的1万多元。
    2002年,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响应对口援藏号召,入驻他的家乡,成立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目前全公司全厂有650名员工,三分之二是藏族同胞。公司对员工免费培训,提高技能,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企业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随着公司规模和效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当地农牧民走进了工厂。白玛旺久结婚后,妻子也应聘进了公司,如今是矿山部的巡检工,每月5千多元的工资,他的弟弟也学了一手焊工活儿,如今全家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
    90后小伙格桑是当地人,他和哥哥2008年同时进公司,哥哥先是当保安,后来自己贷款买了一辆车去跑运输,一年收入10多万元,受哥哥的影响,格桑最近也拿到了驾照,准备去买台小车。“水泥厂一天的出产量有6000多吨,再加上原料、矿石等,每天运输吞吐量达1万多吨,村里人挨得近的几乎都买了车,跟公司签了合同后跑上了运输。”格桑说。
    运输业务多了、人也多了,村里人就挨着街道开餐馆。老家四川的公司员工谢波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刚过来时,这个村庄根本就没有二层楼的房子,车非常少,而现在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楼房,全村40多户跑起了运输。“一般村子变样都是政府投钱来发展起来的,但我们这个村纯粹是企业带动起来的。”
    2002年,山南地区桑日县财政收入仅100万元,而华新水泥在2005年投产当年上交税收即超过1000万,去年税收达1.3亿元。如今,仅华新水泥一家的工业产值就占桑日县GDP的80%,上缴税收占桑日县税收的80%,使桑日县一跃成为西藏“十大保障县”。
    “地方财政有钱了,就可以办很多事情。”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卫东对记者介绍,除税收外,还有股东分成,当地入股合作企业有21%的股份。
    此外,华新水泥的用电比例占山南地区的40%。还带动了矿业比如砂岩、混合材等山南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华新水泥已变成了当地经济造血功能强大的发动机。
    在给当地做产业培植的同时,华新水泥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实现年产水泥118万吨,工业总产值7.68亿元。
    “企业必须得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不挣钱是做不长久的。我们希望对当地的财政收入、就业、农牧民收入、产业结构等整体上有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带动。”倪卫东说。
    在8月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产业援藏典范“华新模式”在会上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点名表扬,被称赞为由“输血”变“造血”的援藏典范。
    近年来,湖北在总结“华新模式”的基础上,又积极推动省内5大支柱企业扎根山南投资兴业,形成了湖北企业援藏集群。

    湖北援藏干部群像

    尤习贵:
    “楚南平措”也是我的祝愿

    追忆往事,尤习贵真情流露,说到与藏族百姓的情谊,这位湖北省交通厅厅长的眼眶还是红了。
    1998年5月,尤习贵作为湖北省第二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选派进藏担任山南地委副书记。
    进藏后,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与恶心不断袭来,但他还是毫不退缩,拿起记录本,带上水壶,足迹踏遍了全地区12个县的绝大部分乡镇和有些不通公路的乡村。一个月下来,脸晒黑了,体重降了,但“家底”摸清了。
    过度疲劳,他染上了结核病,医生建议他回内地休养。尤习贵说,“我是援藏干部领队,不是来这里养尊处优的,只要不下病危通知,我就要留在西藏!”
    为了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他还起了一个藏族名字,叫“楚南平措”。他解释说,“楚”指荆楚大地,“南”指山南,“平措”是藏语繁荣吉祥的意思。在西藏工作期间,他还认养了一个藏族女儿叫普布卓玛。“老西藏精神”,是尤习贵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他说,老一辈汉族干部进藏时候条件更艰苦,环境更恶劣。他勉励交通援藏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锤炼意志,扎实工作。“不仅要请来人、留住人,还要为山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着的建设人才,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干部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山南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投入力度。
    2001年5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到山南,尤习贵一同为湖北大道开工奠基。如今,湖北大道两旁藏式建筑鳞次栉比,是泽当镇最繁华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也因为泽当镇交通骨架的形成,山南成为西藏新的旅游热点,带动了一方农牧民致富。
    即使离开了西藏,尤习贵仍然关注着那片土地。如今,山南的公路建设从最初的123公里增加到现在的近7000公里,全地区12个县已实现县县、乡乡、村村通公路,已位居自治区前列。

    柯东海:
    “快乐援藏”,融入当地百姓生活

    白皙的脸庞上印着高原红、紫绀的嘴唇略有干裂、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依稀可见血丝……这是记者见到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柯东海的第一印象。四年多时间,来自黄石的他,已经深深地刻上了高原的符号。“从踏进山南的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当成了山南人,请大家不要把我当做过客,我来是和大家一起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上任伊始,他就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老百姓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在曲松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柯东海带着大伙儿,在短短时间内让一个经济排名靠后的贫困县跃居山南地区第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025元,柯东海也被连续三年评为“优秀国家公务员”。“我们每个人结穷亲戚,每个人都交1到2家,解决他们的困难如就业、小孩读书、农牧业生产生活资料等等,使藏族同胞感受到湖北援藏干部、湖北人民的感情。”柯东海说。他坚持学藏语、学藏歌、学民俗、交藏族朋友,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快乐援藏”的理念。这些活动把大家紧紧融入在一起,融入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
    援藏四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曲松县的山山水水,每次下乡,柯东海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直接进到群众家中,为了全面了解村里的情况,解决村里的道路、引水渠、通电、小孩入学的问题,柯东海在加查县洛林乡的一户老百姓家里住了半个月,看看他们的粮仓里是否有存粮、圈舍里牲畜是否肥壮、院子里是否干净整洁。熟悉他的人都说:“老百姓在书记心中的地位太重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柯东海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他回忆道,“刚去曲松的时候,一天中午我在街上,发现很多学龄前的小孩,脏兮兮地在地上玩,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上幼儿园,后来才了解到,整个曲松县都没有幼儿园。”柯东海说,“现在五个乡镇都有了幼儿园。他们很干净,也非常有礼貌。”

    杨昌林:
    为西藏献了青春献儿女

    红脸膛,乌眉白发,今年78岁的杨昌林讲起话来中气十足。1965年8月,他从武汉体院毕业后即赴藏工作。
    起初,杨昌林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昌都地区工作。一年多后,他主动申请前往全藏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的阿里地区。
    杨昌林把藏族同胞的善良与关爱都记在心底。1969年3月,他跟藏族姑娘次仁德吉结婚,决定要在西藏干一辈子。“当时整个体委就我一个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把阿里地区的体育事业搞起来必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很多藏族同胞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一定知道阿里有个杨体委。”杨昌林对于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尽管杨昌林体质好,也难免有吃不消甚至发生危险的时候。1976年,杨昌林突发高原性心脏病,1978年,杨昌林和妻子次仁德吉调入武汉大学工作。没能实现自己在西藏干一辈子的誓言,杨昌林总觉得心里欠着什么。
    调入武汉大学后不久,杨昌林听说湖北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的气候,全身长满疙瘩,又疼又痒。他跟次仁德吉立刻找到学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都知道,武汉大学有两位像阿爸、阿妈一样亲的教师夫妇,杨家也成了藏族学生在汉的一个“基地”。
    2005年2月感人的一幕,许多人都难以忘怀:次仁德吉病逝,弥留之际,她嘱托老伴:“我走了,家不能散。”遵照德吉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留在武汉,一半撒到家乡西藏。出殡当天,300多名藏族学生胸佩白花,高唱《青藏高原》为慈爱的阿妈送行。
    如今,一双儿女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续写新的西藏故事。女儿红梅援藏7年,回到武汉后又成为父亲的好助手、藏族学生的好大姐;儿子红兵1992年进藏,如今已在父母曾经留下足迹的阿里地区奉献了22年。

    章向军:
    有一种情怀叫二次援藏

    今年4月,肩负着湖北父老乡亲的重托,来自武汉市第三医院的放射科医生章向军再次踏上了援藏工作的征途。
    章向军是这次援藏医疗队年龄最大的一位,196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54岁了,去年完成技术援藏任务后,受当地院方请求,他决定再留任一年。“再次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再次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热情,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这是章向军在日记里面写的一段话。
    第二次进藏,章向军没怎么休息就到放射科正式报到上班了,还是在同一个单位、还是在同一个科室。
    为了建设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医疗队伍,每应用一项新技术,章向军都让当地医生亲自操作,手把手地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教授给他们。他还经常给当地医生讲课,碰到典型病例讲解得更详细。
    6月,放射科主任尼玛被派出到安徽省进修,章向军让尼玛安心进修,自己主动顶上。此后,他放弃节假日休息,中午在科室加班,协助当班医生完成CT报告。
    当听说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因慢性肾衰竭,需要三、四十万的治疗费时,章向军发出倡议为患者举行“湖北—西藏心连心”献爱心捐款活动,得到了医疗队全体队员的一致赞同。
    章向军说,作为一名援藏的医疗工作者,要做到“医者仁心”,要为群众所急,为群众所想。“援藏,就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带不走的技术。让派出单位放心,让山南地区群众满意,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无怨无悔的经历,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章向军说。

SHRRE/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