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领域对接 全方位参与
湖北省武汉市扎实做好对口援藏工作
在2015年2月5日召开的湖北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上,武汉市介绍了全领域对接、全方位参与,扎实做好对口支援西藏乃东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从1994年起,湖北省武汉市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20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视乃东为武汉的远郊区,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方面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围绕“发展互动、维稳联动、心思齐动”目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由单一的干部支援、项目支援逐步发展为产业支援、智力支援、人才支援、技术支援以及先进理念、科学规划、管理技术等综合支援,推动了受援地西藏乃东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立体援藏经验”受到中央领导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14年,武汉市援藏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武汉市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山南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武汉市成立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30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形成了一套对援藏工作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市主要领导经常听取对口援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援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将对口援藏工作纳入市、区、街三级绩效管理、综治考核和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切实明确和落实了援藏任务、责任。
二是项目支撑,助推西藏乃东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武汉市坚持“有限与无限”相结合,坚持“强化基础、紧扣民生、立足特色、全力支持”的原则,帮助乃东县制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等10多个规划。20年来,援建乃东县项目74个、援助资金3亿多元,且将90%的援助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争取民心、温暖民心上。组织受援地区来汉举办商贸洽谈会、旅游推介会,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增加西藏乃东知名度,扩大西藏乃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武汉乃东援藏产业园,动员武汉企业到乃东投资兴业,推进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武汉市还将在改革开放中成功的发展理念、方式、经验与乃东县实际相结合,帮助乃东县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打工协会、商会等机构,引入湖北“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形式等有效措施,推动乃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2013年乃东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94年对口援藏前的13﹒5倍、74倍、10﹒2倍。
三是全员参与,增进相互间交往交流交融。武汉市不断拓宽参与对口援藏的主体范围,不断深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企业参与”的立体援藏模式,建立“双层全覆盖”机制,形成了“市对县、区(街道)对乡镇、部门对部门”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口援藏格局;组织各类代表团赴藏考察指导援藏工作,选派专业人才到乃东进行技术人才培训,强化两地双方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在藏区以外的展示西藏文化、促进汉藏交流的窗口和平台——武汉市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投资2﹒5亿元在东湖风景区内建设了全国最大内地西藏中学,建立了西藏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双百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对口支援地区救治任务;涌现了“民族团结楷模”杨昌林、“百姓心中模范志愿律师”范倜等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通过领导关心、系统发动、媒体推动等有效方式,全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个人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到对口支援工作,使武汉与乃东形成更加紧密、更加深入、更加深厚的汉藏民族情谊。
四是建好队伍,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骨干力量。武汉市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20年先后选派了7批、46名优秀干部赴藏工作,为对口支援工作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对援藏干部实行全方位严格管理,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建立援藏干部家庭联络制度,解决援藏干部家庭的实际困难,免除援藏干部的后顾之忧。目前,武汉市有6名援藏带队干部都走上了正局级领导岗位,其他同志也都得到提拔重用。近年来,武汉市还结合受援地乃东县实际,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在派出中的比例,着力为西藏乃东县打造不走的人才队伍,让干部援藏逐渐转化为人才、智力支援,加快了西藏乃东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省援藏办 庄辉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