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动态
在线投稿
yzxh2025@126.com
在线留言
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12002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大东门5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援藏动态
推动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19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推动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湖北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纪事

    斯朗丹增曲培,藏语意为:坚持、宽广、文化底蕴深厚。1973年2月生于西藏拉萨,曾就读于武汉西藏中学,武汉大学 EMBA毕业,武汉市政协委员。

    2002年,斯朗丹增曲培(以下简称丹增)来到自己熟悉的武汉,创办经营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经营“西藏印象”大型主题餐厅、“唐古拉”藏饰品连锁店、“藏吉祥”西藏农副产品销售连锁店。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实力的增强,不甘寂寞的丹增决定做点有益的事情。

    2011年5月13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这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飞抵武汉,亲自为这个勇于开拓创新、抢占市场先机的藏族青年创办的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并鼓励他在这一平台上,为促进鄂藏两省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汉藏民族团结,助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勇敢前行。

    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全国首家在藏区外集中展示藏文化的综合性窗口和促进汉藏交流发展的平台,经过4年多来的探索与努力,在湖北省、武汉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丹增率该中心已逐步成长为鄂藏两省区在经贸、文化、就业、旅游、教育“五位一体”的多功能、一站式、一体化的综合平台,起到了窗口、通道、桥梁、联谊、示范的作用。他创新汉藏交流机制,展示了西藏文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援藏,助推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促进了鄂藏两两省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民族团结及鄂藏交流的品牌。2014年,中心被评为“武汉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同年,丹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省长王国生亲自为其颁奖。今年4月,丹增又荣幸获得“武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促进鄂藏两省区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的交流发展,丹增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努力探索助推汉藏融合发展的路径,谋求促进汉藏交流取得非凡成效。

    ——打造文化援藏新窗口。在丹增的精心打造之下,中心以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题餐厅“西藏印象”为办公载体,占地面积2000平米。内设西藏文化艺术展示区、西藏风俗文化体验区、西藏非物质文化体验区和西藏民主改革成果展示区等专区,成为内地乃至全国第一家“鲜活”的藏民俗文化博物馆。走进“西藏印象”,每个角落无不体现浓郁的西藏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如强烈的西藏色彩、天籁的藏族歌声、沁馨的藏香味道无不冲击人的心灵,游客就像置身于高原西藏。近年来,由于坚持“西藏特色”的经营之道,“西藏印象”共接待海内外宾客200多万人次,让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在荆楚大地传播开来。 中心专心致力于汉藏文化交流。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今年1月专程到该中心调研文化建设、汉藏文化交流工作,鼓励丹增将文化事业进一步做实做强。雷厅长还建议,今后将与该中心形成联办联动机制,共同开展系列的立足西藏文化活动,助推文化援藏工作实现新跨越。

    中心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主动与湖北高校取得联系,谋求共同合作意愿。今年,该中心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进行了接触与交流,开展友好互访,并就深化文化援藏等工作达成意向。今年4月,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积极开展接洽并达成合作协议。双方通过资源互通,达到优势互补,探索合作机制,共建“汉藏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共同设计开发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及饰品,共同制作创新藏式文化产品,共同研发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及基于此的旅游延伸产品,开拓产品的市场渠道,研究制定广大游客喜爱的系列文化活动,共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拓展经济援藏新渠道。近年来,中心不断推动鄂藏两地的经济交流。大量西藏民族特色产品的汇聚,让中心成为西藏民族产品拓展内地市场的展示平台和华中市场的前哨。目前,包括“藏地圣田”牌糌粑、“雅布藏”牌原生态蜂蜜、“雅砻源”藏鸡蛋等十多个西藏特色产品也在中心集中“亮相”,年销售额达到500余万元。2014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在汉开幕,经过沟通衔接,西藏山南地区农牧特色产品及民族手工产品顺利参加此次农博会。为促进山南农特产品在内地的销售,中心为参会企业协调各方、牵线搭桥,并接待了参会代表团成员,积极收购西藏特色农副产品。据丹增介绍,西藏山南参展企业今年11月将再次把特色农副产品发货到武汉,全权委托中心代表山南参展农博会。

    中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拓展招商理念、拓宽招商渠道、破解招商难题,为鄂藏两地项目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2014年10月,中心成功向西藏推介一家内地企业——山南藏禾商贸有限公司,投资5280万元打造以菜籽油加工为主体的新农村合作推广平台,实现了武汉20年援藏企业的首次突破。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合同,目前项目厂房建设已完工,设备正在调试中,第一批产品就将问世。

    ——构建就业援藏新机制。中心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援藏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利用平台、多措并举,积极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就业援藏工作。中心与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共同建立了藏族学生创业就业平台,同时为武汉西藏中学和来鄂创业的藏族青年无偿提供社会实践窗口。如今,在中心工作的藏族同胞已达10余人。中心所在实体公司也陆续为西藏籍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见习、实习、就业岗位近百个。这些毕业生的待遇平均达到3000元每月水平,最高月工资可达近万元。 今年6月10日,湖北省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辅导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省人社厅、西藏自治区人社厅有关负责人共同为中心授牌“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6月12日,团湖北省委书记在中心与来鄂调研的团西藏山南地委书记一行进行座谈,共同为中心“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揭牌。

    ——发挥教育援藏新阵地。近年来,中心高度重视教育援藏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湖北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援藏工作不断向前。2014年8月,通过中心联络协调,由武汉市汉沪青年交流促进会、武汉市青基会联合组织的爱心企业家,在西藏乃东县扎西托美村投资60万元援建一所汉藏英三语幼儿园现已投入使用,入园学生人数达到80人。据悉,中心还将与音乐学院和藏语学校联合办学,开展藏族歌舞及藏语的培训。并探索与省市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开展援藏干部入藏培训、藏区干部内地挂职培训等工作,使湖北的科教智力资源优势,转换为援助西藏发展的实际优势。

    ——搭建旅游援藏新平台。近年来,中心积极拓展汉藏旅游交流服务功能,引导内地旅行社开展鄂藏两地旅游业界深度合作。2014年,中心聚拢了一批热爱西藏的各界朋友成立了“藏楚俱乐部”。为赴藏团队游、自助游、自驾游等方式走进西藏、了解西藏、感知西藏的人,提供咨询、培训、安全教育等服务。每年“楚藏俱乐部”组织的赴藏自驾游活动的发车仪式都是在中心所在地广场举行,至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办收车仪式。一场自驾之旅,通过中心拉近了鄂藏两地人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随着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节点城市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历史机遇。中心从长江源头挖掘资源,打通长江上游——西藏至长江中游——武汉的民族特色旅游合作渠道。今年中心所辖实体西藏印象,已经由武汉市政府授予的“武汉特色旅游街区”正式挂牌。相信未来将立足特色街区的平台,更好的发挥优势,将鄂藏两地双向旅游的事业推向更高水平。 5月22日,武汉市旅游局与西藏山南地区旅游局在汉召开旅游合作座谈会,双方在会上签署《武汉市与山南地区汉藏旅游交流合作协议》。本次座谈会旨在围绕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建设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武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集散、旅游客源等优势,和西藏山南地区雪山高原、优质生态环境、藏文化摇篮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两地旅游业深度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口援藏工作。两地下一步将以中心为依托,联合成立“武汉汉藏旅游交流中心”,开展促进汉藏文化、经济、旅游和民间交流的各种公益性活动。并以中心实体西藏印象作为藏文化博览和体验基地,开展汉藏民间文化旅游体验和交流。

    丹增近日兴奋地说,今后中心还将致力推动“武汉至拉萨”的直航,协调鄂藏两地共同规划旅游线路,参与旅游景点的开发,不断结合两地旅游资源与特色,促进鄂藏两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真正实现旅游援藏。 ……

    丹增在特大城市武汉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取得了夺目成就,也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年7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来湖北开展执法检查期间亲切接见丹增,勉励他再接再厉,继续发挥自身作用,为促进鄂藏两省区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西藏大发展大繁荣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月15日,国家民委政法司司长杨正根到中心调研中感慨到,能在武汉感受到浓郁的西藏特色,是汉藏交流及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深入的重要体现。丹增素质好、思路清、做事实,全方位、立体化、宽领域的深化汉藏交流、开展社会援藏、助推鄂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值得称赞和推广。希望今后能进一步谋划新思路、强化新举措,将城市民族工作做出特色,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工作新跨越。

    曾在藏工作33年的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多次莅临中心调研并指导工作。7月9日,杨松又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多吉次珠等领导赴中心视察。

    7月24日,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惠玲赴中心参观指导,赞扬中心在参与社会援藏、反哺湖北,以及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就业等方面构建鄂藏两地交流的探索与贡献,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起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援藏工作搭建沟通桥梁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进一步增强机遇和责任意识,务实创新,把握关键,努力在更高层面打造汉藏交流的这一湖北品牌。

    8月12日,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省公务员局局长翟天山到中心研究新时期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及人才优势,助推社会援藏事业发展。翟天山说,雪域高原的水流到了荆楚大地,湖北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不应只是“输血”,而是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汉藏交流的真正意义,就是实现汉藏民族的共创共荣。翟天山说,智力援藏关键还是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丹增是汉藏交流事业的人才和纽带,是我们推动社会援藏、助推汉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省将根据相关政策,进一步研究中心人才的培养方案,从人才援藏、就业援藏的角度,扶持中心的建设发展,推动湖北援藏工作再上新台阶。

    湖北省民宗委副主任蔡德坤说,中心是全国首家民间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是湖北开展援藏工作的前哨和阵地。中心打开了文化援藏新窗口,创新了经济援藏新模式,拓展了就业援藏新机制,建立了教育援藏新阵地,搭建了旅游援藏新平台,创建了卫生援藏新路径。可以说,丹增是汉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师”,是我们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好伙伴。

    近年来,国家、省区、市等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纷纷前往中心指导和参观,肯定中心在汉藏交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询问中心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中心继续发挥优势,不断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再上新台阶。江汉区政府领导也表示,中心作为辖区的重点单位,区政府将协调各方,为中心建设发展进一步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助推中心走向更高层面。

    丹增表示,有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厚爱,中心有决心有信息继续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把汉藏交流事业推向更高水平。

    现在,丹增同时兼任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西藏、湖北以及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也是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西藏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和西藏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丹增豪情满怀,我们信心满满。

SHRRE/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