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hbyzxyxy@163.com
在线留言
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120021

   027-87231779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大东门5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援藏故事
一封来自雪域高原的“家书”
发布日期:2016-11-18 11:52:31 来源:湖北省援藏网 作者: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宗德 浏览次数:840 字号

一封来自雪域高原的“家书”

  (作者: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宗德)

 

    2016年5月13日,我“消失”了。家门口的牛肉面老板还以为他家的面不合我的胃口了;亲朋好友也以为我离开襄阳另谋高就了……

    其实,我告诉过身边的人,我要去“援藏”,但是除了这两个字,我回答不上任何的其它问题,援藏为什么,援藏做什么,援藏好玩吗,援藏条件艰苦吗,对于这些疑问,来到神秘的西藏后,我才渐渐地明白。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今年襄阳市从医院、住建、国土、水利、环保、广电等单位共派出11名同志组成了襄阳市第四批短期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队,前往西藏琼结县开展为期半年的援藏工作,我则代表襄阳广播电视台对口帮扶琼结县电视台。

    我跟工作队的同志们到达琼结之后,得到了琼结县县委、县政府的热情接待,随后便迅速与对口帮扶单位取得联系,记得分管电视台的琼结县文广局副局长石尚智与我对接后,便立即为我在生活上作了周密安排,解决了我的吃住问题,同时,他还向我讲述了琼结电视台的现状,并与我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记者新闻采编业务等专业知识,我便结合自己在学校七年的新闻理论学习以及在襄阳广播电视台两年的实践经验,发表了一些见解,这引起了石局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希望我在半年的时间里能为琼结县电视台,特别是《琼结新闻》栏目的提档升级给予一定的帮扶。

    对于这样的托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便迅速地融入到《琼结新闻》的采编工作之中,并多次与不同记者在采访、拍摄、写稿、制作等业务上进行交流,同时,我又对近三年《琼结新闻》的新闻存稿和节目进行翻阅和收看,全面了解栏目制作水准,在此基础上,我便写了一篇2.2万字左右的《<琼结新闻>栏目升级建议书》,从新闻策划、拍摄技法、新闻写稿、新闻制作、栏目改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及时分享给台里的记者们,而我又深知“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半年的时间里,在不熟悉县域环境的情况下,我独立完成各类新闻采访报道47条,其中6条被上级媒体山南市电视台采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琼结新闻》的栏目质量,在半年的时间里,除了和记者们一起投入到一线采访外,我还对记者们的新闻稿件进行初审和编辑,并策划了一系列的新闻专题报道,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肯定,把我评为县级民族团结楷模。

    半年的援藏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如果现在谁问我,援藏幸苦吗,我会告诉他,这里的幸苦,若不是亲自体会,很难有感同身受。高原缺氧,呼吸心率加快,每晚伴着呼啸的山风,在深夜缺氧憋醒,空气干燥,鼻孔里常常堵塞着夹杂血丝的黑垢,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导致精神的脆弱,担心害怕、思念家人;然而,这里的快乐,若不是身临其境,也很难溢于言表。纯洁的自然,淳朴的民风,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还有在这里建立起深厚的民族友谊,会让人流连忘返,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占有祖国八分之一版图面积的土地上,生活着300万的藏族同胞,能为这里人们带来福祉,能促进这里的社会发展,是一份使命,更是一份荣耀!

    马上就要离开琼结,回到襄阳了,心中百感交集——期待、激动、留恋、不舍,半年没有“回家”了,思念之极,而离开,又难以割舍这里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自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没有给600万的襄阳人民丢脸,也不负襄阳市市委、市政府以及襄阳广播电视台的嘱托,顺利完成短期援藏工作,回到襄阳后,我会迅速调整角色,回到我曾经的岗位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同时,我也会时刻关注琼结的明天,把她当成我的第二故乡,永远祝福襄阳琼结一家亲、藏汉一家亲。

 

SHRRE/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