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hbyzxyxy@163.com
在线留言
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120021

   027-87231779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大东门5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援藏故事
从“立体跨越式援藏”到“系统化精准援藏”
发布日期:2018-03-02 15:16:47 来源:湖北省援藏网 作者:中国民族报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徐晶晶 浏览次数:180 字号

从“立体跨越式援藏”到“系统化精准援藏”

——湖北省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纪实

  编者按:2017年7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的19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摘帽”评估考核——这些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06元增长到2016年的4708元,增长104.14%,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017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乃东区整区摘去贫困县的“帽子”。

  乃东区“脱贫摘帽”,与湖北省武汉市长期的对口支援工作分不开。2017年8月22日,山南市委书记许成仓在会见到访的武汉市副市长龙良文一行时表示:“武汉市23年对口支援乃东区以来,派出了8批次优秀援藏干部推动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援建山南乃东,创造了‘武汉援藏模式’;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克服了许多困难,以精准援藏助力乃东区脱贫摘帽,特别是注重加强两地经济领域合作,取得了实效。”

  2017年11月24日,山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普布顿珠在与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会谈时,如此评价武汉市援藏工作:“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保持了非常高的在岗率、在藏率和在状态率,工作队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组建武汉乃东智库、推进组团式医疗援藏、开展贫困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争取乃东企业享受武汉市同城政策待遇,这些举措在帮助乃东脱贫摘帽、发展社会事业上成效显著,为乃东的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文: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

  武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武汉市各区党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直接领导援藏工作,并成立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援藏办公室,设置专职副主任,30余个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亲自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直接指导对口援藏工作。武汉市委、市政府还将对口援藏工作纳入市、区、街道三级绩效管理、综治考核和干部考评。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有力配合,为武汉市对口援藏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016年5月,武汉市对口支援的山南市乃东区完成撤县设区。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2016年7月,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承载着家乡人民的重托,顺利进藏并迅速投入到援藏工作中。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精神,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武汉市援藏办与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针对乃东区的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继承并发展了武汉市多年以来形成的“立体跨越式援藏”模式,探索并实施了“系统化精准援藏”的新模式。

  “系统化精准援藏,就是以干部人才援藏为中枢,以经济援藏为骨架,以社会援藏为血肉,以改革创新为鲜明气质,是以践行‘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为精神内核的多要素有机融合、系统推进、精准发力的援藏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得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武汉市民宗委主任、武汉市援藏办主任赵学龙告诉记者。

  谋划全局,制定“11335”系统化援藏计划

  “新的受援需求亟待新的援藏举措,新的援藏队伍承担着新的援藏重任。”对此,乃东区委常务副书记、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队长陈荃深感责任重大。

  面对新时期乃东区“脱贫摘帽”奔小康和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治理的新形势,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坚决执行湖北省、武汉市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等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援藏的工作要求,找准了援藏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坚持立足当下、解决脱贫问题与着眼长远、根植发展能力相结合,按照“以改革创新实现精准援藏,以精准援藏助力精准扶贫、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根据武汉市援藏办的指导意见,通过充分调研,结合乃东区受援需求和武汉市资源优势,在2016年10月、进藏满百日之际,提出了“11335”三年系统化精准援藏工作计划:明确“一个主题”,即“改革+精准援藏”;贯穿“一条主线”,即“以改革为动力,践行精准援藏,全力参与乃东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丰富“三大内涵”,即“经济援藏、社会援藏、干部人才援藏”;实施“三大策略”,即“引援藏资金,引社会资源,引治理机制”;发展“五大领域”,即“产业扶持、基础教育、卫生医疗、创业就业、党建文宣”。

  立足当前,以精准援藏助力乃东精准扶贫

  1.构建项目援藏扶贫的硬支撑

  开发建设扶贫项目是惠民生、促脱贫的有力支撑。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积极争取湖北省“十三五”援藏规划项目支持,在2016年完成扶贫项目投资4667万元。其中,直接投资2877万余元用于建设乃东区易地扶贫安置点,为乃东区以及山南市易地扶贫户的安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项目主要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助力乃东脱贫攻坚。

  在乃东区泽当镇泽当大道的尽头,一片新建的小区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颇章乡夏果村5组村民布琼指着这片小区告诉记者:“这里将是我的新家。”这个小区作为泽当城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29亩,总建筑面积31365平方米,道路硬化、绿化等设施一应俱全。该安置点将成为200户、426人的新家。即将搬入新房的住户,均为山南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包含乃东区易地搬迁的23户、47人。

  据了解,该安置项目总投资1.12亿元,由山南市政府整合3个对口支援省份的援藏资金进行建设,其中包括武汉市第八批援藏配套资金2877.58万元。安置点的建设,将带动周边项目与产业的全面崛起。通过城镇就业,保障搬迁群众有固定的收入,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此外,贫困群众可以借助安置点周边的商品房资源和城区人口流动量大的优势,通过商贸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实现增收。

  布琼从小腰椎受过伤,几乎丧失了劳动力,与女儿相依为命。待安置点的小区完全建成后,布琼和女儿将分到约80平方米的新房,热水器、木地板等室内设施齐全。而且,新房子离市区很近,对于布琼家而言,就医、工作都方便了很多。“到市区后,女儿有房有工作,生活总会好起来,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生活。”布琼脸上布满了笑容。

  乃东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湖北省暨武汉市项目援藏扶贫的一个硬支撑、大工程。该项目给予山南市乃东区贫困户的,不仅仅是一套房子,更是一个家,一种新的生活。

  2.培育产业援藏扶贫的新动能

  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地方财力的根本出路。武汉市援藏办和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引入巴山农牧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该项目即将于今年3月份正式投产;支持藏禾食用油加工企业投产运营,该企业与400户油菜种植户签订了总量1200亩的油菜籽订购协议,带动千余名群众持续增收。工作队积极扶持村居经济发展,培植脱贫增收新活力,先后投入社会援藏资金130余万元,用于支持泽当镇结沙社区诺追建工企业扩大产能、索珠乡索珠村藏药材种植基地、颇章乡格拉村齐乌岗巴派唐卡非遗工作室等项目建设。

  位于乃东区泽当镇金鲁居委会金沟的巴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占地140亩,实行全机械化生产。这个来自武汉的企业将为乃东区、为山南市乃至全西藏带来生猪养殖业的全新气象。

  资金是扶贫的基础。巴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预计总投资1.04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9100万元的投资。这笔来自武汉援藏招商引资的巨大投资,不仅为金鲁居委会建设起了一座现代化养殖基地——巴山农牧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更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对于以农业为主、贫困户占大多数的金鲁居委会而言,居民成了最大受益者。

  据巴山农牧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当地负责人董杨介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于2017年3月正式开工。基地建设期间,人数最多时有40名工人前来务工,在土石方工程、原材料运输、挖掘机操作等过程中,都优先使用金鲁居委会的当地农民工。养殖基地建成后,预计将在当地招收至少30名全职养殖工,月薪在3400元至4000元之间,将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技术培训是扶贫的关键。据巴山农牧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布的一条招聘信息显示,初级养殖人员月工资为3000元至4000元,入职后将参加集中化管理培训,3个月可达到正式员工水平。成为正式员工后,还可以学习兽医、保育、配种等技术,之后还能进一步学习屠宰、深加工等技术。达到技术人员水准后,员工的月工资可增加至6000元至70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地可谓是绝对的“高薪”。

  不仅如此,在2017年7月,巴山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泽栋还联合武汉6家爱心企业,共同为金鲁居委会捐赠32万元“创业资金”。这些资金,将成为当地农民自主创业的“原始资金”。

  3.密织医疗援藏扶贫的健康网

  在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中,医疗团队是一大生力军。由武汉市四家医院的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团,再加上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织就了武汉市医疗援藏扶贫的健康网。

  “医者仁心”在这里表露无遗。医疗专家团的专家们来到乃东,成为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医生,同时更是一项医疗制度的推行者。他们看着一座医院从初建到完善,见证着一个制度从无到有。他们想用3年的时间,为乃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2016年9月12日,山南市乃东区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我们见证了乃东区人民医院的诞生,乃东作为西藏自治区最后一个没有县级人民医院的县区的历史结束了!”乃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孙超有些激动。

  山南市乃东区人民医院在挂牌后仅半年的时间里,在人员紧张、仪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乃东区3万余名农牧民的体检和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孙超深刻地意识到:“要改变乃东的医疗现状,最主要的是制度。人才质量和技术水平都必须依托成熟的制度来提高。”因此,他为乃东区人民医院建章立制,引进内地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为医院正规化运营起草了各项规章制度。

  外科骨关节病专科作为乃东区人民医院重点打造的特色专科之一,吸引了一批偏远县的患者前来就诊。这与该专科的外科专家陈德明不无关系。

  有一次在索珠乡开展下乡体检工作时,陈德明在对农牧民白玛多吉进行体检的过程中,发现他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炎。在交谈的过程中,陈德明了解到,白玛多吉因病失去了工作、家庭。2017年11月,当乃东区人民医院具备一定的条件后,陈德明第一时间联系了白玛多吉,让他来医院接受了精心治疗。陈德明在一次查房的过程中,白玛多吉紧紧地拉住他的手说:“陈大夫,你让我回到了二十岁啊!”

  朱琥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副院长,他带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5名专家组成了武汉市卫计委派驻乃东区人民医院的第一批组团式医疗专家团。专家团刚到达乃东,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山南市儿童福利院132名孤儿发生水痘、流腮疫情。专家团立即开设病房并接管医疗管理工作,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防疫治疗工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132名患儿全部康复。

  在此次集中处置疫情的基础上,乃东区人民医院住院部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并运转起来。朱琥说:“疫情控制住了,住院部建立起来了,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带领医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

  此外,武汉市援藏办和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还积极争取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到乃东进行巡诊、义诊,进行了小儿先心疾病、包虫病、眼部疾病等疾病的专项筛查,为医疗援藏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4.培育就业援藏扶贫的内生力

  就业创业扶贫是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持久、有效的方式。武汉市采取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衔接援建项目用工需求的方式来帮助乃东区的农牧民就近就业。

  在结巴乡乡政府旁边的一家餐馆里,老板娘吾金德吉端出了来自千里之外的武汉市的一道特色菜:干锅花菜。在西藏的乡村中,这样的菜品有些“稀罕”。

  近半年来,吾金德吉经营的餐馆的营业额一直都在稳步增长,这得益于吾金德吉参加了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组织的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吾金德吉拿出一份“武汉商学院结业证书”,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不久前,有两个外地人吃到她做的干锅菜,称赞说味道很正宗。

  2017年,武汉市援藏办出资150万元,与武汉商学院联合办学,为乃东区贫困农牧民提供了到武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先后分三批次、共安排了100名乃东贫困农牧民到武汉市学习职业技能。截至2017年5月,返回西藏的第一批20名学员中,已有过半贫困户实现了就业或创业。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组织的这次扶贫培训,由武汉市援藏办承担全程培训、教学、食宿费用。这正是武汉精准援藏助力乃东精准扶贫的一次创新尝试。这次尝试,不仅让援藏的干部、人才、企业家走进来,也让当地的贫困户走了出去。

  这个食宿、教学、路费全包的培训机会,最初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受欢迎。“很多乡亲因为从未出过远门,有的人汉语不熟练,对这个培训机会并不热情。”结巴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宣传委员谢振鹏回忆道。

  第一批学员回来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很多人主动找到谢振鹏,申请去武汉培训。2017年11月2日,第二批学员一行40人前去武汉商学院参加培训。这一次,谢振鹏明显感觉到了贫困户们的改变:思想开放了。比起接受资金、物质扶贫,他们更愿意接受技能培训了。

  “精准扶贫,不仅是为贫困户提供短期需要的,而且是基于长远发展,为他们规划更开放、更有前景的未来。”援藏干部、乃东区委常委、副区长曾超说。

  5.情系干部结对帮扶的“穷亲戚”

  帮扶,不仅是捐款捐物,更要为贫困群众的人生做指引。陈荃当初结对帮扶的“穷亲戚”,现在已经能够自立更生了。

  24岁的尼玛和还在上初中的弟弟普布是泽当居委会的一双孤儿,父母相继去世后,姐弟俩的生活陷入困境。姐姐尼玛没有能力撑起这个家,茫然出走。弟弟普布被政府安置在儿童福利院。所幸的是,尼玛姐弟成为陈荃结对帮扶的“穷亲戚”。除了节假日定期探望慰问普布,向他捐助必要的现金和生活用品外,陈荃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尼玛,面对面地做尼玛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振作起来。

  根据尼玛的意愿,陈荃为她联系了一份在雅砻河大酒店当服务员的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这笔收入,足够尼玛长期在乃东照顾弟弟。

  据了解,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8名援藏队员共结对帮扶了19户“穷亲戚”。一年来,他们向这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捐助的现金、物资共折合人民币2万余元,并帮助19人实现就业或获得公益岗位,还组织了3批次、20余名武汉市爱心人士到乃东献爱心。

  着眼长远,厚植乃东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既有赖于重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又依赖于重点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创新创业,更需要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采访中,武汉市民宗委副主任朱绍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武汉援藏工作的诸多细节。

  武汉市援藏办和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正是从这些关键要素着手,系统化实施“引资金、引资源、引机制”三大策略,才努力破解了如何用好援藏资金、如何引入产业资源、如何鼓励群众创新创业、如何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等难题。

  1.“引资金”总量创新高,经济援藏可圈可点

  2017年4月,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乃东区委书记尼玛次仁率党政代表团到武汉考察。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武汉市市长万勇等领导会见了代表团一行。陈一新强调,对口支援乃东区是武汉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委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

  时任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曹裕江主持召开座谈会,武汉市副市长龙良文就具体做好援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确定了第八批援藏工作的资金和项目安排。为了对接相关工作,龙良文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赴乃东区,实地解决相关问题。

  2017年11月,以普布顿珠为团长的山南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考察对口援助工作,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援助力度只增不减,项目合作只多不少,提高合作频率,加快产业扶持,积极拓宽山南和乃东人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为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武汉市援藏办积极会同武汉市委组织部、财政局、经信委等部门,加大与山南市乃东区对接协调力度。据统计,在湖北省“十三五”援藏规划项目中,安排援助乃东区的项目资金总量达1.9亿元。其中,1.5亿元由武汉市出资,规划项目主要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教育卫生事业和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武汉市社会各界支持的规划外援藏资金也将不少于3000万元,其中包含有武汉市财政增拨的1400万元,用于支援乃东区“红色引擎工程”基层村居建设。总量超过2亿元的援藏资金,成为乃东区“十三五”期间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和扶贫增收产业的有力支撑。

  2.“引资源”领域更宽广,社会援藏硕果累累

  在帮助乃东区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上,社会援藏的效果最为突出。一是在武汉市援藏办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武汉乃东智库成立,聘请了16名武汉各领域专家为乃东提供重大决策咨询;二是注重提升乃东党政干部工作能力,三年内将派出60名科级干部参加武汉市对口支援地区干部专题培训班;三是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土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公共安全、农牧科技等领域的专业型干部人才到乃东区各政府部门挂职,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社会援藏工作也成果丰硕。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动乃东中学与武汉市两所优质初级中学建立“盟校”。在卫生领域,已经形成了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新格局。在文化领域,组织乃东区民间艺术团赴武汉成功巡演38天、23场次,艺术团第一次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谱写了汉藏交流、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2017年9月19日,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与乃东区乃东中学正式结为盟校。两校就建立远程教学系统、共享优质课堂、邀请武汉优秀老师赴乃东进行专业指导、每学期乃东派出五名教师到武汉跟岗学习等方面达成一致协议。这是武汉市开展社会援藏、教育援藏的又一尝试。

  2017年11月,以乃东中学校长次旺多吉为组长、7人组成的学习交流组前往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考察学习。让次旺多吉印象深刻的是,汉铁中学在教学上推进的“诱思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次旺多吉说:“以‘以诱促思,以导达思,互助合作,师生同成’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在武汉西藏中学学习交流时,次旺多吉学到了全国领先的中学课堂教育理念,即有教育教学、更有德育教学。学习交流组成员一致认为:民族团结的德育教育不可或缺。

  这次武汉之行,学习交流组成员都收获满满。次旺多吉计划每年假期都派部分学生赴武汉西藏中学进行短期游学,感受内地的学习氛围,接受心灵的熏陶,开展藏汉文化交流。

  提到藏汉文化交流,就不得不提到武汉西藏中学的杰出校友、武汉市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斯朗丹增曲培如今已扎根湖北33年,被人们称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斯朗丹增曲培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汉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支持援藏工作、热心开展公益活动,在推动武汉和西藏两地文化交流、扩大两地经贸合作、支持在汉藏族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斯朗丹增曲培创办的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民族团结感动人物”“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2017年11月25日,赴湖北省交流考察的山南市党政代表团专程来到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由普布顿珠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政府驻湖北省藏汉交流合作中心”“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政府驻湖北省经贸合作代理处”揭牌。

  在乃东文化传承、传播方面,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尼玛洛桑是“唐卡四大画派”之一齐乌冈巴派的传承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乃东有一个沉寂多年的唐卡画派。“这个文化正在流失。”尼玛洛桑意识到,自己作为唐卡画师,必须要担当起保护和传承齐乌冈巴派唐卡文化的责任。

  2016年12月,尼玛洛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其创作的齐乌冈巴派唐卡、泥塑也被列入山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想建一个齐乌冈巴派唐卡传习所,但因为资金短缺,迟迟未能如愿。

  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调研齐乌冈巴派唐卡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从援藏经费中为齐乌冈巴派唐卡传习所的修建解决资金40万元。之后,援藏队员又积极奔走,从武汉市文化局争取到3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修建齐乌冈巴派唐卡传习所。如今,齐乌冈巴派唐卡传习所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于2018年3月建成使用,到时,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齐乌冈巴派唐卡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2017年10月,在援藏干部的对接下,尼玛洛桑带着自己创作的唐卡、泥塑,参加了在武汉市举办的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这是齐乌冈巴文化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的重要一步。观众们对尼玛洛桑的作品赞不绝口。“有乃东区委、区政府以及援藏干部的支持,我对优秀文化传承的决心更加坚定,传习所建成后,自己一定不负众望,将这一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尼玛洛桑说。

  3.“引机制”改革显成效,干部人才援藏力促制度创新

  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8名援藏队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既推动援藏工作自身改革,又谋划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机制创新。一是改革援建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第八批援建项目交由乃东区政府主导实施,工作队主要在项目设计、工程监理、资金拨付等环节加强项目监管并引入项目后评估机制。二是改革援藏投资的收益分配机制,在援藏扶持的村居产业项目中,工作队与相关项目主体签署了明确的投资收益与贫困农牧民利益的挂钩机制,改变了过去只管投钱、不问收益、不管收益分配方式的粗放投资方式。如,对诺追建工企业的投资规定了年收益回报额,并将之用于建立泽当镇“贫困户援藏救济金”;又如,索珠村藏药材基地与10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改革教育卫生系统的激励机制,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分别投入了200万元和150万元社会援藏资金用于设立教育系统绩效奖励机制、卫生系统的乡镇村居卫生院(室)绩效考评机制,力争通过激励机制激活教育卫生战线的内生活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四是改革传统的就业扶贫投入机制,投入100万元“双创扶贫”社会援藏资金,用于支持乃东群众投身“双创”,改变以往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的就业扶贫模式。五是改革招商合作机制,与武汉市相关部门协商一致,让乃东作为武汉市第十四个城区参与武汉市对外招商活动,形成了“借船出海”的招商新机制。

  武汉市援藏工作队在促进乃东区各项机制改革方面,体现出三大亮点:

  第一,促进乃东区乡镇村居卫生系统绩效改革,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疗卫生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在2017年的山南市卫生系统年终考核中,乃东区第一次获得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在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是乃东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一次全新探索。

  在推行乃东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制度改革中,乃东区卫生局副局长袁洋是具体的“操盘手”。“乃东区医疗卫生系统最薄弱的就是管理运营机制,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一定要建立起适合乃东的、行之有效的医疗运营管理制度。”袁洋感慨道。因此,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投入社会援藏资金150万元,率先在山南市开展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工作,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为乃东区表现优秀的基层医疗集体、先进个人发放绩效奖金,以此激发乃东本地医疗人才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

  绩效改革奖励的目的,就是引导乡村医生们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配药室功能分区不合理、处方书写不够规范、患者过敏史记录不清晰、抗生素的用法用量不规范等。在第一次绩效考评表彰会议上,袁洋为广大村医详细纠正了以上种种代表性问题,并着重强调:“为医者,要有责任心,技术怎么样可以磨练,敬业比专业更加重要。”

  “援藏的医疗专家总会离开、援藏的器材有可能被闲置。”袁洋说,医疗援藏的关键是要依靠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通过援藏专家“带徒弟”、本地医生“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优秀的本地医生队伍,为乃东区留下能长期发挥作用的、过硬的、“带不走”的人才、机制。

  第二,以武汉援藏奖学金树立鲜明导向,实施教育援藏改革的新举措。

  以奖金激励教育工作者,这种做法在乃东区并不是第一次。但武汉援藏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广、奖励力度大,为教育援藏改革树立了鲜明导向。

  2017年,泽当完全小学校长尼珍获得了优秀校长表彰,一次性获得奖金5000元。此外,泽当完小二年级2班、三年级1班、四年级1班在乃东全区小学两次统考中名列第一名,每个班级获得奖金1万元。这么高的奖励,既是对获奖者的肯定,更体现了教育援藏改革的一种导向。

  奖学金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极大的激励效应。尼珍表示:“所有人都对结果非常信服,获得奖学金的人确实是优秀的,其他人需要更加努力。”可见,由奖学金带来的良性竞争与激励机制对乃东教育的促进是长效并正向的。

  2017年8月,武汉市育才小学校长关蓓作为武汉乃东智库的一名专家,走访了乃东区所有的完小,并在乃东区中学的阶梯教室现场讲了一堂数学课。尼珍既是走访活动的组织者,也是那场数学课的聆听者。现在想起来,尼珍还是非常兴奋:“我带着整个教师团队去听课,关校长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式和耐心,对我触动特别大。”

  现在,只要有与武汉市学校交流的机会,尼珍都会非常珍惜。如今,泽当完小已经与武汉市鄱阳街小学建立了“盟校”机制。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两校已经有过多次沟通。2018年,泽当完小将派一支教师队伍到武汉学习,实地感受武汉市的教学模式。

  第三,成立武汉乃东智库,开辟了湖北援藏、武汉援藏的全新领域。

  2017年8月27日,一批来自武汉市的专家学者汇聚山南市乃东区,接受由乃东区委、区政府颁发的智库专家聘书,共同见证了武汉乃东智库的成立。

  武汉乃东智库经武汉市委主要领导批准同意,由武汉市委组织部从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库中精心挑选16名专家组成。16名专家涵盖10个专业方向,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4人,教授及正高职称的专家有6人,他们均在相关领域业绩突出、经验丰富。

  自武汉乃东智库成立以来,专家们分赴乃东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项田野调查。他们将根据乃东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乃东区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参考,指导乃东区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这些专家还将以“传帮带”的方式,在农业、旅游、文化、卫生、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等方面,为乃东培养一批骨干力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乃东的长远发展与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武汉乃东智库,是武汉市援藏办与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推动精准援藏的全新探索,是武汉高层次、宽领域、多维度、系统化援藏的新实践,并将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武汉立体跨越式援藏模式”。在武汉乃东智库成立大会上,山南市委副书记、湖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正祥表示:“武汉乃东智库开辟了湖北、武汉援藏的全新领域。”

  近年来,陈正祥多次对武汉援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武汉市第八批援藏“11335”三年工作计划上,陈正祥指出:“武汉援藏是湖北援藏的龙头,武汉市第八批援藏工作格局大、思路宽、切入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进藏以来,我们8名援藏工作队员已经深刻融入到乃东的发展进程,既积极履行区委、区政府交办的日常事务,又全面担负武汉援藏的特殊使命。我们将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以创新的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援藏工作,力争为乃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陈荃的这番话,就是武汉市全体援藏干部的心声。

(注:中国民族报2018年2月9日以专题整版刊载,

撰稿:中国民族报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徐晶晶)

SHRRE/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