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hbyzxyxy@163.com
在线留言
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120021

   027-87231779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大东门5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援藏故事
锦旗,从雪域高原“飞来”…——记武汉协和医院林洪教授救治藏族患者卓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7-10-30 11:50:51 来源:湖北省援藏网 作者:庄辉锦 浏览次数:290 字号

锦旗,从雪域高原“飞来”…

——记武汉协和医院林洪教授救治藏族患者卓嘎的故事

庄辉锦

    “这是我妈妈托人在西藏制作好的一幅锦旗,请收下。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这是10月25日,藏族患者卓嘎一家就要依依不舍地离开江城武汉,回到雪域高原的西藏山南隆子县日当村了。卓嘎的儿子米玛次仁代表全家人拿出一幅从雪域高原快递过来、用藏汉文双语文字书写的锦旗和哈达,献给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林洪教授及其医护团队激动人心的场面。

    锦旗,从雪域高原“飞来”,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林教授,您帮我们看看这病该怎么办吧?”2017年9月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林洪教授接到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罗布顿珠的求助电话,说他的一位叫卓嘎的亲戚因颅内肿瘤急需救治。但苦于当地医疗技术、设备有限,他们迟迟没有下决心手术。

    思前想后,罗布顿珠想起了6年前曾跟着湖北援藏医疗队队长、武汉协和医院林洪教授学习的情景,林教授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给他和当地的医生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于是,罗布顿珠便打来电话特向林教授求援进行远程会诊。

    接到藏族兄弟罗布顿珠打来的电话,也勾起了林洪教授6年前在雪域高原开展对口援藏真情奉献的日日夜夜。那是2011年,他作为湖北省援藏医疗队队长,被派遣到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在工作生活之余,林教授同时也与当地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医疗援助工作结束后,林教授又踊跃报名,于在2013年、2015年两次赴西藏开展医疗巡诊,为高寒边远藏区的农牧民解除病痛,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我没想到,6年过去了,当地的藏族兄弟还会想起我!”林洪教授感慨万千,他第一时间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罗布顿珠的亲戚卓嘎患的是“脑膜瘤”,必须手术切除。但武汉、山南相隔千山万水数千公里,手术风险大。林教授有了“自己出钱、请假去一趟西藏去为卓嘎做手术”的想法,并为此行准备好了特殊显微镜等必要的医疗器械。谁知,林教授的这一提议经罗布顿珠与患者家人沟通时,却遭到患者卓嘎家属的婉拒,他们一致认为,患者手术和手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林教授来藏手术时间有限,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他们决定举家前往武汉,请林教授为其患者卓嘎做手术。

    患者卓嘎今年53岁,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日当镇日当村的一位退休养路工。一年前,身体一向不错的卓嘎莫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间歇性头痛、伴有左侧肢体乏力。因地处高原偏远地区,卓嘎的求医之路几经坎坷。卓嘎的儿子米玛次仁说:“妈妈第一次出远门是今年去西藏拉萨做核磁共振确诊病因,但我们当地的医疗水平有限,确诊结果是脑膜瘤后,全家顿时没了主意。” 得知母亲卓嘎的病情后,儿子米玛次仁更是坐卧不安、心急如焚,便四处打听救治母亲的方案。

    所幸的是,米玛次仁的表哥罗布顿珠是山南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林教授进藏援助山南市人民医院的时候与其共过事。米玛次仁回忆,“表哥罗布顿珠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远在湖北的援藏医疗专家、武汉协和医院的林教授。”米玛次仁介绍到:“听完表哥罗布顿珠描述林教授在藏工作一年的点点滴滴,我妈妈就对武汉林教授精湛医术深信不疑,决定一定要去武汉,请林教授在百忙中能亲自为她主刀手术,对她进行救治。”

    藏族患者卓嘎决意要与家人坐汽车、乘飞机、转火车长途跋涉,舍近求远从雪域高原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开展手术救治。“听说了这一决定,我又喜又惊。”林教授说,藏区牧民相信我的医术,我很感动。但一连串的未知状况让林教授十分担心:一个脑瘤患者从高海拔地区到内陆江南,路途遥远不说,气压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突发状况?平时手术麻醉等用药剂量,在高原患者身上是否会有其他反应?

    西藏海拔高,氧气稀薄,考虑到地理环境和就诊时间,藏民如有需要转诊的重病,一般会去成都或者重庆的医院。当谈起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选择武汉的医院时,卓嘎坚定地说:“林教授医术精湛,我把生命交给他,完全放心! 绝对信任!”

    最终患者卓嘎确定要来武汉进行手术。避开国庆节出行高峰,10月9日,一家4口人踏上来汉行程。从早上6时从西藏山南坐车到拉萨机场,再乘飞机到重庆,下午3时许转动车抵达武汉汉口火车站,林教授举着写着患者名字的纸牌站在出站口,直到晚上11时,才见到了走出出站口一家素未谋面的藏族朋友。

    患者卓嘎一家从雪域高原到江城武汉的一路,林洪教授并不轻松。“我援藏时发生过高原反应,回武汉后又‘醉氧’,适应了好一阵子。让患者赶来武汉做手术,一路风险很大。”为保障路途安全,林洪教授和罗布顿珠医生拿出了周密的预案。出发前,根据林教授指令,罗布顿珠就为卓嘎打了针脱水,给脑内“腾空间”,减少脑瘤对大脑的压迫。同时,林教授和卓嘎的儿子米玛次仁随时保持通话,并在电话、微信多次嘱咐:赶路不要太急,小步走;一路尽可能少喝水,减少水肿。米玛次仁说,一路17个小时,在重庆火车站等待高铁时她的妈妈最痛苦,到了平原后感觉很热,但又不敢喝水。

    为接待卓嘎这位来自雪域高原的特殊患者,林洪教授还远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利用他的“特权”,拜托动车经过湖北境内恩施、宜昌、潜江、荆州等地基层医院随时待命,患者若身体不适,一旦接到120求救,就要务必尽快第一时间赶往救援。卓嘎的儿子米玛次仁边说边给笔者看了他一路上与林教授的聊天记录,上面显示每隔一段时间,林洪就会询问一次,交代患者乘车注意事项,防止在路途中出现意外情况。 

    在卓嘎抵达武汉之前,林教授还提前一周在协和医院为患者卓嘎办理了入院手续及床位安排,保证了她抵汉后第一时间获得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

    10月9日晚11时余,林教授及同事亲赴车站接到卓嘎一家后,到了协和医院安顿好,林教授就给卓嘎做了检查。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在得知卓嘎病情后也给予了特别重视,与林教授同科室各位同事对患者病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卓嘎所患颅内脑膜瘤有一大一小两个,大的有7公分,小的有2公分,虽不是恶性肿瘤,但其生长在运动区上并且与中央沟动静脉等关系密切,术后偏瘫概率较高。且患者颅内发现两个部位孤立肿瘤,虽在同侧但有一定距离,而此时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方案的制定变成了重中之重。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林教授提出了双切口一次手术完成两处脑膜瘤同时切除的方案得到了各位神经外科同事的广泛认可。该方案对患者颅内创伤小恢复快,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的概率。

    讨论分析中,林教授及其团队还对卓嘎由低氧到高氧,低压到高压,干冷到湿热环境下身体可能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都进行了详细认真,严谨科学的讨论,并制定了相应应对措施。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藏族患者卓嘎的手术于10月13日进行。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和林洪教授双双走进手术室并亲自主刀,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卓嘎的颅内2个脑膜瘤被顺利取出。术后不仅没出现偏瘫,而且间断的头痛及左侧肢体的乏力感逐渐消失。最新检查显示,卓嘎脑内除了一个直径7公分的巨大脑膜瘤外,同侧还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脑膜瘤,体积占据了脑部体积的1/6。

    “根据大小推测,较大一个肿瘤在脑内约有6年时间,小的至少也有2年。”赵教授说,这个脑膜瘤没有侵犯组织、神经,患者很难察觉。但因瘤体越长越大,挤压了脑组织,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如果继续增大,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避免传统马蹄形切口影响术后患者头发的美观,我们还采用了S形切口。手术后的第二天,卓嘎就能下床活动,如今已和常人无异了。”赵洪洋主任说。

    手术后,又经过10多天的精心呵护,卓嘎的身体痊愈康复。10月26日,藏族同胞满怀喜悦、同时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江城武汉,飞回到雪域高原的西藏拉萨,回到故土山南隆子日当。“是武汉的专家给了我妈妈的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就要离开武汉了,10月25日,卓嘎的儿子米玛次仁说,并代表全家人拿出一幅刚刚从雪域高原快递过来的藏汉文双语文字书写的锦旗和哈达,献给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林洪教授及其医护团队。 “这是我妈妈托人在西藏制作好的一幅“医德双馨暖人心,精心护理胜亲人”的锦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米玛次仁激动地说。

    林洪教授表示,现在藏族患者卓嘎已回到了西藏,今后他还将继续通过远程会诊,定期为卓嘎复查,帮助其全面恢复。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为高原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也体现新时代我们汉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SHRRE/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