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于2024年12月21日在汉召开纪念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座谈会议。援藏干部代表张忠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斯朗丹增曲培、援藏教师代表刘利平、援藏医生代表林辉、援藏企业代表赵阳在会议上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现将他们的交流发言予以印发。
在纪念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座谈会议上发言
张忠凯
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召开纪念对口支援西藏三十周年座谈会,很有意义。这既是一次纪念回忆的仪式,又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刚才听了尤习贵同志作的协会工作报告、观看了专题片、听了吴怀德同志的老西藏精神宣讲,感触很多,很受教育。这些年来,协会的工作有声有色,紧紧围绕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省委的工作安排和山南的发展需求,发挥协会的优势,凝聚各方面力量,创新工作思路举措,有重点地、持之以恒地推进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各方面高度认可。同时,协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通过组织活动、支持保障等方式,调动各个分部的工作积极性,援藏干部们也很有归属感。
今年是党中央实施对口援藏三十周年,也是我们第三批湖北援藏干部结束援藏返回内地二十周年。按照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统一安排,在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三分部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比较成规模、有影响的是“四个一”:汇编了一本文集、组织了一次书画摄影展、拍摄了一部专题片、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省老领导和协会领导很关心、很支持,亲自参加活动,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援藏干部们很积极、很兴奋,自己策划、组织、投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使援藏干部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党中央新时代治藏方略和关于西藏稳定发展一系列重大方针决策部署的认识、对实施对口援藏的重大意义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全意识;进一步增进了汉藏民族情谊、楚天雅砻情谊。
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援藏干部之间的联系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援藏战友情谊。返回内地后,大家分散在不同单位和地方工作生活,大部分人并不经常联系,不少援藏干部已经或即将退休。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虽然离开高原返回内地二十年了,但大家的西藏情结和战友情谊不仅没有淡,反而越来越浓。回忆起在西藏山南三年的工作和生活、人物和趣事,如数家珍,仿佛历历在目。大家身在内地,但是对西藏的事情十分关注,通过新闻媒体、通过在藏的朋友、通过自驾进藏游览等多种方式,了解西藏的新变化、新成就。大家在省直机关或市州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自觉地结合各单位的职能职责,尽可能地为西藏、为山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干部人才培养、交流帮扶等做工作、做贡献。援藏干部们都有一个感受,就是身体离开了西藏,心中却仿佛总有一根线与青藏高原连结在一起。不经意间,头脑中就会闪现曾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浮现曾经共事的朋友和经历的事情。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年纪大了,容易回忆往事;另一方面的原因,应该是援藏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刻了!
援藏三年,在每位援藏干部的人生经历和干部履历中,只是很短的一段时光,但又是刻骨铭心、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我觉得,我们援藏期间是为西藏山南做了一些事情,与此同时,青藏高原也锻炼和成就了我们。三年时间,援藏干部们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升,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克难攻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得到了增强。经受过高原缺氧的考验,面对过山高路险的挑战,忍受过远离亲人的苦痛,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面对、不能克服呢?尤其是与老西藏们相比、与长期在藏工作的同志相比,我们三年时间所面对和经历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
我个人的感受,三年援藏经历,也使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一次大的提升。长期在内地和城市生活工作,平时目力所及不过几公里。在青藏高原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天高地阔。面对高原的壮美、山川的辽阔、自然的伟大,我深深感受到个人的渺小。面对老西藏精神和长期在藏工作的干部群众,我深深感受到奉献的伟大。为祖国的边疆稳定、国家安全,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为西藏的发展和藏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人扎根高原、默默奉献。我发现,援藏干部们都没有说后悔援藏的。这就是青藏高原的神奇之处,也是总书记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是我们每位援藏干部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我们人离开了西藏,但心永远与高原相连。虽然我们年龄大了、工作岗位变了,或即将退休了,但是仍然会响应省建藏援藏协会的号召,继续为西藏和山南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做汉藏交流红色信鸽 架民族团结连心桥梁
斯朗丹增曲培(书面发言)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进新时代的一名藏族人。自幼在雪域高原成长,中学时期跨越海拔渡江而下,来到湖北荆州的沙市六中西藏班(也就是现在武汉西藏中学的前身)求学。自此就与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工作、生活,扎根荆楚大地三十余年。从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下成长的获益者,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我努力做汉藏交流的红色信鸽,为民族团结架起连心桥梁。
一、用心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05年我创办了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旨在单向传播西藏文化,随着在内地工作、学习,思想站位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于是在2010年,我又在汉创办了西藏印象文化综合体,致力于双向促进汉藏交流。在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亲切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我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不忘以产业实体支撑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化对口援藏工作,用民营企业加社会组织“双轨”制驱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切实发挥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所经营的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也被市援藏办授予“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有了这一平台,我在经贸、文化、旅游、就业、教育五个维度上打造鄂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成了两地的经贸合作、文化互鉴、旅游往来、就业帮扶和教育扶智。十余年来,我们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个“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运作”促进汉藏交流、民族团结和社会援藏的社会组织;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以经贸、文化、教育、就业、旅游五位一体的汉藏交流武汉模式,搭建了汉藏交流平台与纽带;推动并参与了第一家武汉企业在藏投资兴业,实现武汉首家产业援藏;协调开通了第一条武汉至拉萨直航往返线路的开通;推动以民间力量、社会资本建设的湖北西藏大厦落地建成……
二、用情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助推民族团结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受益者,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本职岗位反哺民族情谊。首先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激发西藏“造血功能”,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于是我与武汉企业家一道赴藏投资兴业,实现了武汉企业援藏的首次突破。我旗下企业西藏印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将藏区农副产品带向内地;旗下旅游公司则在西藏成立旅行社,促成山南旅游委和武汉市旅游局的合作,积极组织武汉市民赴藏旅游,以及藏区旅客来汉观光。我们还与武汉商学院合办了三期针对山南乃东区农牧民的技能培训班,已让乃东区100多名贫困农牧民掌握了谋生创业的一技之长。同时携手武汉有资质的技能培训机构,开展了两期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为近百名西藏籍大学生培训专业职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在年轻学生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为了团结带领身边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将旗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窗口——武汉西藏印象文化综合体进行了提档升级,进门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石榴籽的造型雕塑,上面用鲜红的藏式文字写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致力于在企业内部有形有感有效的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的就业环境,目前有来自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苗族等10余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员工。公司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独特企业文化,不断夯实多民族互嵌式的就业平台,各族员工在企业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其乐融融,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和生动实践。我持续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优势,携手有关实力企业,在武汉高铁商务区杨春湖畔拔地建设了体量10万方的湖北西藏大厦,目前招商正在稳步推进中,明年将正式对外营业。这里不仅会有以少数民族特色为鲜明特点的商业经营业态,还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窗口、各民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一个平台、西藏办事机构在汉的一个基地、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抓手,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又一新阵地即将崛起。
三、用功提升服务民族团结事业的能力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的能力和水平,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担任了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也是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协常委兼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工商联常委、湖北省高级法院特约监督员、武汉市统战专家智库成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国民族团结感动人物、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武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民宗委评选为少数民族抗疫模范。公司也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等诸多各级各类荣誉称号。
为了丰富民族团结载体、深化民族团结工作,今年以来,我携手湖北、新疆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湖北楚鄂藏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湖北、西藏、新疆三地土特产资源为依托,开创性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品牌“鄂藏疆”,以先进食品加工技术赋能农副产品的改造升级,面向市场、贴近群众,致力生产市场欢迎、群众喜爱的产品,让各民族群众在商品媒介下,植入民族团结创建的元素和符号,助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此外,公司还进一步整合湖北、西藏、新疆三地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把百年老字号老谦记豆丝、小龙虾、莲子米等极具湖北特色的农产品带到西藏、新疆销售。通过三地商贸往来,让三地百姓都能品尝到不同地区的特色产品,促进鄂藏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产品已进驻省市各有关机关单位食堂、超市,并在省直机关二食堂等单位成功举办名优特产展销会,吸引众多市民参观、购买。“鄂藏疆”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企业创新力量。
在我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切身感受到一个真理: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更高质量的民族团结,各族同胞的权益才能更好的得到保障。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才有了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却能在内地同样感受家的温暖;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才能到内地求学,才能到内地创业,才能有了自己孜孜以求的事业和立志成为民族团结使者的至死不渝的初心;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才亲历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见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才有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各族人民生活才有了盼头、奋斗才有了动力。我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奉献一生,矢志不渝!
援藏是经历,也是财富
刘利平
我是来自长江大学的青年教师刘利平,目前在山南市加查县从事湖北省“十四五”核桃科技援藏项目,主要进行加查核桃古树资源的普查、建档挂牌、保护以及良种选育工作。今年,是我在西藏的第四年,恰逢国家对口支援西藏30年周年,非常感谢咱们湖北援藏建藏协会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相聚一堂,以一名不是援藏编制内的专技人才身份交流“援藏”经历与在藏工作感悟。
自1994年国家对口支援西藏以来,累计有17个省(市)、78个中央的国家机关部委及人民团体、27家中管金融企业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共计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支援西藏建设。很遗憾,我不是这1.2万分之一,但是,很幸运,因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导,也因为学校的积极作为,才开创了我们长江大学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援藏的先河,才给了我遇见西藏、理解西藏、服务西藏的机会。
今天的西藏,道路四通八达、宽阔平坦,住房整齐划一、设施齐全,秃山逐渐披绿、环境越来越好,教育医疗全覆盖、百姓生活富足祥和的西藏,还是那个山河壮美、蓝天白云、资源丰富的人间天堂,却早已不是条件落后、阶级残暴的边陲之地。我想,没到过西藏的人,一定不能体会如今的西藏这么好;也只有到过西藏、服务过西藏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西藏今天的美好是多么来之不易。
2020年11月,我第一次踏上西藏这片圣洁的土地,头疼欲裂、呼吸困难、嘴唇发紫、走路像踩棉花,一系列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心生畏惧。住在山南的那两天,我因为难受根本无心站起来看任何风景,特别想回家。但是,当我去到加查,稍微缓和的高反及散落乡野的核桃古树群很快打消了我退缩的念头。目之所及,皆为苍劲有力屹立于青翠青稞田中的核桃古树。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年近40还尚有情怀的园艺学博士,眼前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核桃让我看到了干事创业的希望。
2021年3月,我正式赴藏。3月下旬的气候已经明显好于头年的11月,高反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逐渐复苏的植物和焕发生机的雪域高原变了另一幅模样。古老的核桃树,各种自在的飞禽走兽,静谧古朴的藏式村落、寺庙,淳朴的藏族百姓……神秘而甚少被知道的西藏让好奇的我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在西藏大地的决心。
刚开始半年,一切都很新奇而流畅。我每天精神抖擞地带上包子馒头、走村串户,只为尽快摸清加查核桃古树资源分布情况。即便路途遥远,每天都要跋山涉水步行十几公里;语言不通,工作效率极低;文化有差异,当地无人配合我……这些,都不曾让我知难,无非就是多花精力和时间。但是后来,事情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深入,与当地老百姓接触越来越频繁,才逐渐让我感受到在藏工作的难。
通过定期的观测与分析,我知道岗巴村桑旦家那颗古核桃树结的核桃特别好,所以我想去剪枝条嫁接,虽然我经常去他家观察这棵树,也时不时给他家孙子带吃的,算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了,他平时对我也很热情,但是,当我表明要剪这棵树时,桑旦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不要你的钱,你也别剪我的树,以前来过很多像你一样的人,说是做研究,把树剪了,对树的伤害很大……不止桑旦,其他优株核桃树的主人也和他一样的态度,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对动植物的怜爱,是和信仰一同刻在骨子里的,我不能强迫。随后,我依然定期去观测,给他孙子带吃的,陪他孙子玩,给他们尽可能的关照,经过3个年头的互相磨合,他们接受了我这个瘦瘦高高的汉族女同志的诚意,终于实现了可以剪一两根枝条到可以剪几十根枝条的跨越式转变。
加查核桃确实很好,而老百姓的销售渠道很有限,仅靠个人朋友圈或物交会,大部分核桃是囤在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加查核桃至今的交易,不是按照重量计价,而是按照啤酒箱。我没做过生意,但我知道卖出去的东西品控是关键,不能让消费者冒险,那我就自己买单,选核桃,处理核桃,包装核桃,然后寄送给内地不同区域的朋友来体验评价,试图能总结一些经验为加查古树核桃的销售做铺垫。我想,我做的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老百姓的回应却让我十分为难。藏族同志买核桃,可能只需200元一啤酒箱,而我出面,最低也要350。我长期指导的本地电商负责人洛桑都劝我不要自己去买,他说:老百姓认为我是汉族同志,是领财政工资的人,就应该多出钱来买他们的核桃……我确定老百姓不是针对我一个汉族同志,而是西藏长期的封闭和从前的苦难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还久久未散。虽然挫败感很强烈,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是今年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希望,全国各地收到核桃的朋友们都对我精心准备的加查核桃赞不绝口。我想,花的钱、吃的亏也许在明年就能让加查核桃变成“金果果”,还是值得。
四年来,我所经历的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故事有很多,遇到不被理解、不被善待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偷偷哭,也曾想过要放弃,因为毕竟这四年来,我顾不上自己年幼的孩子、80多岁且患有老年痴呆的妈妈,一心扎在西藏为核桃产业服务,我也委屈。但是,难过之后我仍旧精神饱满,因为我所服务的地方叫“西藏”。藏族同胞世代在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守家卫国,国家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全面支持西藏发展,和藏族同胞相比,和长期在藏的汉族同志相比,和国家相比,我这短暂的“援藏”和有限的“付出”真的不值一提。
最近,人民日报刊登的报告文学---《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里面有一句199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当时福建省委副书记第一次到西藏对福建援藏干部的叮嘱:“同志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头上的光环会慢慢地淡去,但是你们必须保持援藏的精神,回去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不要把当官作为目标,要把做事,做好事作为方向。”让我特别有感触,这里所说的精神应该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四年来,我能在困难中坚守,就是靠的这股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经过西藏的磨练,理解了“援藏精神”的伟大,拥有了“老西藏精神”的赋能,未来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呢?所以,我很感激有这样服务西藏的机会,感谢这段经历赋予我的最大人生财富。
30年,弹指一挥间,三五年更是微不足道。但是,援藏30年绝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每一名援藏人都是这部史诗最光荣的书写者,希望今后有更多朋友们参与援藏,续写援藏新篇章!
在纪念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座谈会议上发言
林 辉
我是来自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关节外科的医生林辉,主要参与援助西藏大骨节病的救治工作。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在援藏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坏死为主的慢性地方性疾病,导致关节的增粗、变形、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自理,形成“铁拐子”或矮人病。由于长期的高海拔环境、营养不良等因素,西藏地区的大骨节病患者人数众多,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湖北省医疗援藏工作队从2019年开始,在杨松主席率领和协会组织下,分六批对西藏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了救治。我们总共为111例重度大骨节病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基本达到了“应治尽治,愿治尽治”的目标。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不仅为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治愈,也为西藏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20年,协和医院骨科医院的叶树楠教授在武汉对来自西藏山南市的首批3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021年,叶树楠教授在武汉为7名符合手术条件的大骨节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2022年和2023年,由武汉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组成的工作队分批四次入藏,为更多的患者带去了免费的手术治疗,并且在西藏当地开展了医生培训,培养了一支持久的技术力量。我们还制定了西藏大骨节病手术治疗规范,为西藏大骨节病的规范化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年里,湖北省医疗援藏工作队不仅为西藏大骨节病患者提供了医疗救助,还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治疗体系。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克服艰难困苦、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通过这段援藏经历,我深刻感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而“老西藏精神”的发扬光大,则是我们不断前行、不畏艰难的动力源泉。我坚信援藏工作将继续蓬勃发展,协和医院骨科医院也始终坚定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如果需要,将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与大家共同为西藏的医疗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不忘初心 践行使命坚定走援藏之路
——记华新水泥在藏二十年
赵 阳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华新水泥肩负起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投身于援藏工作二十余载,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持续为西藏输入先进技术、前沿管理理念、注入资金,在推动西藏经济腾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及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均收获一点成绩,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且有成效的援藏之路,“华新模式”是湖北省各级领导的亲自构思和关心指导,西藏自治区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湖北省在藏援藏一线干部直接推动与落地,才得以开花结果。
一、听党指挥 夯实援藏信念基石
华新水泥始终将党的领导奉为圭臬,深刻领会援藏工作于国于民的深远意义。自 2002 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援藏投资建厂的战略部署伊始,华新闻风而动,坚决贯彻落实。面对西藏高寒缺氧、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以杜平同志为首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引领全体员工奋勇向前,克难攻坚实现落户一地造福一方的援藏初心,开创了声名远扬的“华新模式”,为后续企业援藏树立了楷模,彰显出党员忠诚以及对援藏事业的笃定信念,在其引领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扎根援藏的忠诚志士。
二、恒心坚守 铸就产业援藏标杆
华新水泥自 2003 年扎根西藏,矢志不渝地坚守援藏初心,稳步拓展产业疆域。从山南地区最初一条日产 1000 吨熟料生产线起步,一路披荆斩棘,发展至今坐拥 5 条熟料生产线、骨料加工、商混制造、环保工厂等多领域业务的建材集团,见证了政府关怀下华新水泥在藏茁壮成长,实现援藏模式从单纯“输血”向可持续“造血”的华丽转身,塑造了产业援藏的好典范;截至 2024年 12 月底,公司累计创造工业产值达 196亿元,产销水泥 3430 万吨,上缴税收 23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800 余个,间接带动山南地区电力、运输、矿业、服务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当地上千农牧民脱贫致富,为鄂藏两地的民族团结与协同发展筑牢了坚实物质根基,成为华新水泥二十载援藏历程的生动写实。
三、自律共赢
华新水泥深知共同富裕乃援藏工作的核心要义之一,积极借助产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全面繁荣。在山南地区,除了水泥主业的稳健发展,还大力延伸产业链,布局商品混凝土、骨料等项目,推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进步;面对行业恶意竞争窘境,提高自律,全年主动停窑160多天,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也规避了人为内卷风气,助推稳步前行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据不完全统计,山南长盛路桥、曲松方圆投资公司、西藏高新建材、西藏日喀则雪莲水泥等公司都通过与华新在藏项目合作较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四、强化实力 领航绿色发展
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山南公司享用了华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华新窑协同处置技术,将生活垃圾转化为替代燃料,燃料替代率达 20%,已处置生活垃圾20 万吨,实现减碳降氮与垃圾处理的双赢局面,2024年12 月 16 日,又投资 1.15 亿在世界海拔最高城市日喀则市新建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在藏两家公司环保设施累计投入 5 亿元,除尘效率高达 99.9%,且实现水对外零排放;在绿色工厂建设方面,投入 3 亿用于矿山复垦绿化、矿建及厂区花园工厂建设,荣获国家、自治区两级“绿色工厂”称号;公司为青藏铁路、拉林铁路等众多重点工程供应高品质水泥,极大节约了运输及工程建设成本 ,有效削减碳排放,引领西藏水泥行业的绿色发展潮流。
五、精准发力 助力西藏脱贫攻坚
华新水泥在援藏进程中始终将精准扶贫视作重要使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举措。自 2011 年起派遣工作组进驻浪卡子县、萨嘎县等地,通过捐赠水泥、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修建房屋等,助力村民脱贫致富。在冲达村兴建的立体养殖园、捐资修建卫生所、新农村建设等帮扶行动成效明显,筹资 200 万元设立“华新教育扶贫资金”助力农牧民子女完成学业,全方位、多层次地助力西藏消除绝对贫困,尽显华新水泥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六、担当育人 促进人才本土成长
华新水泥高度重视人才本地化培育,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西藏地区培养本土人才。员工本地化是公司一贯推行的人力战略,华新西藏区域近 800 名员工中,仅 37 人从本部进藏,公司汇聚藏、回、土等 8 个民族。通过“结对子”提升本地员工技能,选派员工到内地培训和轮岗锻炼、邀请内地专家赴藏现场指导,用“走出去、引进来”方法,踏实系统培养管理骨干和技术工匠,构建起点面结合、和谐共处的团结大家庭。同时依托黄石市工业企业就业体验基地,为西藏高校毕业生提供跨地域就业渠道,搭建起新的鄂藏友谊桥梁。
七、探索创新 复制和谐民族关系
华新积极响应践行“一带一路”方略,公司近年在中亚、南非、南美、中东等海外 16 个国家通过收购或新建多家工厂,在突破语言壁垒、管理盲区方面借鉴西藏初期工厂运作攻克语言、文化障碍的成功经验,在海外工厂活学活用“化繁为简”“以点带面”“内引外联”“远程遥控”“自主维修”等模式,弘扬互尊、互学、互助精神,使得海外工程迅速适应多民族融合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在海外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八、创新在路上
华新水泥始终坚守改革创新理念,持续优化发展战略。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西藏实际,构建适应高原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在援藏模式创新上,从单一产业援藏逐步迈向产业、教育、文化、环保等多领域综合援藏的新途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援藏新格局。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悉心关怀与坚强领导下,承蒙当地百姓的热忱支持、配合,华新水泥要扎根雪域高原,坚定不移响应党和国家治藏方略,在“谋”字上精雕细琢,精准定位援藏工作的切入点与着力点;在“新”字上敢为人先,创新援藏模式与发展路径;在“稳”字上稳扎稳打,保障援藏项目的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在“干”字上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为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华新力量,让“华新模式”在西藏这片广袤土地上熠熠生辉,笃定前行!
- 上一条信息: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二届第六次会长办公会议暨纪念对口支援西藏三十周年座谈会议
- 下一条信息:最后一篇